学龄前孩子所谓的听话,必须听懂父母说的话,也要能懂父母说话的涵意,有些家长管教时会讲反话,例如:「你再皮就试试看、再丢东西就试试看」,结果孩子因为不懂话中意思,就真的去试、去丢东西了,这时候妈妈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会问妈妈:「你不是要我试试看吗?」所以要先清楚孩子听不听得懂。
究竟多大的小孩可以听懂父母说话的涵意?
所谓听得懂不只是语言,也包括表情、语调等,一般出生9~10个月孩子已懂得察言观色,甚至有孩子6、7个月就会。此阶段或许言语上不是很懂,但是已经会看父母表情来做互动,知道爸妈是高兴或生气,亲子互动多从这时候开始,而即便孩子已听得懂简单单字、语言,但是大脑神经理解力还不好,所以需要给时间做反应或理解,这也是家长要先了解的。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原本叫他来,他会乖乖扶着墙壁走过来,但是有一天却叫不动,父母不能就此认定孩子不听话,其实各阶段的孩子在意的点不同,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要用不同方式教导。例如本来单纯叫他来他会过来,但大一点的孩子特别爱玩,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命令,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孩子过来爸爸这里,这里有好玩的东西」,就能吸引孩子注意。
孩子也是需要面子的,有些孩子是因为要找台阶下才会顶嘴,例如,妈妈在爸爸面前骂孩子、爸爸在外人面前骂孩子,让他很没面子,才会有顶撞情形。首先,父母应了解,孩子和自己小时候是有一段差距,以往孩子顶嘴的内容,家长可以反驳回去,但因为现在的小孩得到的刺激比以前更多,无论生活经验或智商等,都比上一代来得多,反应也特别快,因此常让父母不知如何因应。
除了会顶嘴、讲谎话或故意调皮捣蛋,有些孩子甚至会模仿爸爸妈妈说话,例如,妈妈说:「你的蜡笔怎么没收好?」孩子也跟着说:「你的蜡笔怎么没收好?」孩子学父母讲话或抓父母语病,也会让家长感到很没輒。
孩子也会拿爸妈所订的规则回呛,例如孩子哭闹、发脾气、大声讲话,爸妈会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大声讲话?」此时父母本身声音一定要比平常大,孩子会反过来说:「你不是说不能大声讲话,你自己不是也一样?」
规则订好后,要观察孩子能否真的做到。
教导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规则订好,但是要观察孩子是否真的能做到,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规定能帮助孩子进步,但要记得不能超出太多。
例如:已经规定孩子把图画好就能吃颗糖,孩子知道爸妈是爱我的,所以没完成也会硬ㄠ,让父母很难做,建议规则一旦订好就要执行,妈妈可当场把这颗糖果吃掉,如果孩子哭闹,可以告诉他:「不要哭,把图完成就能吃」,甚至完成后可以针对表现很棒的地方再多给一颗。孩子会建立一个观念,只要听话、顺爸妈的意,就可以得到奖赏。
还有一种状况,如果已规定晚上九点要睡觉,但孩子想玩会拖延,这时候是可以给一点弹性,而此弹性并不在规则当中,所以要让孩子知道这次的改变是爸妈给的恩惠。
教导孩子过程如果只用命令、威胁方式,当孩子语言沟通能力更好时,会与父母对抗,所以不如采取利诱(不一定是用物质)方式,例如爸爸说:「小明把报纸拿给爸爸」,孩子可能会拒绝,同样语词,但是用不同态度而非命令式语气,孩子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例如:以温柔语气说:「小明帮爸爸把报纸拿过来」,孩子比较能接受。
此外,有时候威胁方式反而会造成将来更多问题,例如妈妈告诉孩子:「你再不过来妈妈就不爱你了!」或「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刚开始孩子一定会害怕,但是大了就知道都是假的,所以孩子不会有什么反应。又如妈妈可能会说:「如果再不把书包收好,我就把你赶出去!」就算孩子不收,爸妈也不可能将他赶出去,而万一真的把他赶出去,会发生什么后果就很难预料。
处罚是很多爸妈会用的方式,但是要了解处罚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外,处罚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变成体罚,在孩子体力可接受范围内是处罚,如果超出范围、造成伤害,就算是体罚。例如学龄前孩子罚站,1分钟之内是适当的,但是超过半小时就不恰当。
最重要其实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父母要给予处罚,而且过程中不要把情绪放进去,更不能只一味的责骂,例如:有些妈妈会在当下对孩子说:「看吧!你就是不听话才会被罚站」,孩子会觉得自己已被限制还要被骂,往后比较容易有「凡事都怪别人」的个性,可能在学校经常会骂别人,进而影响同侪之间的关系。
像虎妈的严格方式并不是不好,但要知道虎妈不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做情绪方面的宣泄,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就不适合太严厉的方式管教,否则孩子大一点会抵抗、逃避,在学校会欺负同学、老师,初中可能就逃学、逃家。
0儿童心理
1022宝宝打人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