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内的幼儿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识、容易做出犯法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想法、动机及行为较为单纯,然而却还是常惹得照顾者生气,不由自主想打骂他们,根据许多照顾者及幼教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顾者,让人想处罚他们的10大行为如下:
1.乱发脾气,哭闹不休,怎么哄劝也不听。
2.不好好吃饭,或是不吃,一直跑来跑去。
3.该睡觉时不睡觉。
4.会打人、咬人。
5.会跟别人抢玩具,不懂得分享。
6.训练大小便时常尿裤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说,怎么也教不会。
7.喜欢耍赖,要什么就一定要给他,不满足其欲望就一直哭。
8.喜欢黏着照顾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闹。
9.有自主意识,爱唱反调,不管叫他们做什么都说:「不要」。
10.做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来,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团乱后,需要照顾者善后。
你的孩子常惹怒你吗?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荣登了几项呢?刚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为了更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读,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因自我主张及心理需求出现不同的发展情况,甚至会有一些让照顾者感到头疼的作为,我们不能把这些行为归为「错误」,只能就孩子的发展及心理来看,将其认定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心里学的理论中,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发展任务与心理危机」的理论。他主张人生每个阶段有其心理的发展目标和相对的心理危机,两者的关系建立在个体的能力和自我需求与环境的要求、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状态。以0〜3岁婴幼儿发展情况来看:
0~1.5岁
发展内容:依附照顾者,此时可为以后信任他人关系奠下基础。
心理危机:信任或不信任。
1.5~3岁
发展内容:对自己和环境赢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训练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机:自主能力、羞耻和怀疑。
专家表示,不同的发展过程,孩子所出现的心里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发展到1.5岁以后,他们的自主意识越形强烈,加上此时正好也是训练大小便能力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因为自我想法与自尊心,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会开始出现许多令照顾者头大的言行,虽说这些言行所带来的后果不如成人来得复杂、严重,然而一旦发生也常令人生气,甚至按捺不住脾气想动手教训他们。
分析孩子这些惹怒照顾者的「犯罪」行为及心理大多数婴幼儿常出现失控行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不被满足,为了吸引照顾者及大人们的注意,便会做出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谓「犯罪」的行为。至于开始有自主意识的孩子,什么事都想自己动手,然而此时他们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况下,后果当然是无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团糟,在这过程中,当照顾者看到时,大多会直接自己动手做去帮孩子的忙,但是宝宝又不肯让照顾者插手,就会出现僵局。
此外,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性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同样事件时,却有不同的反应,有的甚至会失控。例如无理取闹的耍赖行为,有些孩子当他们要什么事物时一定要满足他们,如果欲望不被满足,就会哭闹不休,但有些孩子不会;在训练大小便能力时,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学会;反之,有些能力较不足,需要多点时间和耐性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还有不懂与人相处,会打人、咬人的孩子,这些情形的发生都是由于个别的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常见,并非他们故意捣蛋。
虽说孩子出现异于平常的失控行为让照顾者生气,然而其实当事件发生的当下,孩子们的心里也不好受。特别当孩子出现失控行为时,他们的心里非常焦虑,身体发展会表现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时还会紧张的发抖、咬手指或抱着娃娃不放,此时他们会试着想控制外面世界,借此减少焦虑及不安的情绪,甚至会不让照顾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顾者一定要在他们的身边,这些都是因为自我观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性,心理情绪不稳定因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当你在生气的同时,其实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非刻意要与你作对,惹你生气。
当面对孩子的失控行为时,很多照顾者因无法接受,在第一时间会打骂孩子,但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却不知道「错在哪」,且会伤了亲子之间的和气,在教养上并不恰当。妈咪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犯错」的当下,照顾者首先应调适自己的心态,冷静来面对。照顾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没有办法做到100分,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你的标准,接纳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为。同时应抱持着「孩子发生让我们生气的行为,不是故意跟我作对,冲着我来」的心态冷静处理,等平复心情后,再来委婉跟孩子说明你生气的原因,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做才正确。最重要是,孩子之间都有其差异性,不要做比较,应顺着每个孩子的个性让其自然发展。
0儿童心理
1022宝宝打人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心理
0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