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吴茱萸

吴茱萸

简介

吴茱萸,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营养功效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气、助阳止泻、温脾燥湿的功效。可治疗寒凝气滞、肝郁胸闷、胁痛口苦、呕吐吞酸、脾肾阳虚、五更泄泻、高血压、皮肤病。
1.散寒止痛
吴茱萸辛散苦泻,性热祛寒,主入肝经,可散肝经治寒邪,是治疗肝寒气滞所引发疼痛的主要药物,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凝气滞、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吴茱萸中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镇痛的作用。
2.疏肝理气
吴茱萸还可疏肝气之郁滞,可疏肝下气、降逆止呕,可用于脘腹胀痛、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症。
3.助阳止泻
吴茱萸性味辛热,能温脾燥湿、助阳益肾、止泻,是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常用药。
4. 保护血管
吴茱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可保护血管,防治动脉硬化。吴茱萸水煎剂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疾病。
5.抗菌消炎
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 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病。

营养价值

吴茱萸中含有吴茱萸烯、罗勒烯、 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环磷酸鸟苷、柠檬苦素、吴茱萸苦素、吴茱萸苦素乙酯、黄柏酮、花色甙、异戊烯黄酮、酮类如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等。
1.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气、助阳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脘冷痛、寒凝气滞、肝郁胸闷、五更泄泻、脾肾阳虚等症。
2.吴茱萸中含有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具有镇痛、利尿的功效。
3.吴茱萸水煎剂具有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及血栓疾病。

营养成分(每100克)
暂无

如何挑选

挑选
吴茱萸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储存
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注意防潮、防霉。

制作技巧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1.降逆止呕
吴茱萸、橘皮、附子各一两。研为末,制成面糊丸,约梧子大小。每姜汤下七十丸。
2.治脾胃虚冷
吴茱萸、干姜等分。研为末,就汤服一钱。
3.治胸脘胀痛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4.呕吐吞酸
吴茱萸、茯苓筹分。研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
5.治脾湿泄泻
黄连、吴茱萸、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6.治脚气疼痛
槟榔七枚,陈皮、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生姜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

饮食禁忌

1、禁忌人群
阴虚有热者忌用;
孕妇慎服;
2、食物相克
暂无;

常见搭配

吴茱萸+大枣:温中补虚;
吴茱萸+当归:温经活血;
吴茱萸+党参: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