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1
前童古镇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
理由2
前童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
理由3
前童古镇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昔日曾经的繁华。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丝竹调。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 善以及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2005年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这里“家家有雕梁, 户户有活水”。白溪水缘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为江南集镇独特之奇观。八卦水系,哗哗鸣唱,幽幽潜行,流 遍家家户户,不是水乡,胜似水乡。
前童北依梁皇山,南临白溪水,塔山、鹿山两景点缀东西,是一座山环水绕的江南集镇典型。镇前镇后,古木掩映,镇北三棵古杏树,已逾千年树龄 ;村南金桂植于元代,古镜精舍六株古柏为明代大儒方孝孺亲手栽培。更奇特的是,千余户人家的集镇布局别致,清澈见底的白溪水由渠入镇,家家绕水 ,户户贯流,*后回灌田园,虽非水乡,胜似水乡。
“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
前童古镇的村落是按“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的。南街北街是外围,花桥街、石镜山路、双桥街为内围。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 道错落其间。童姓祖先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潺潺溪水挨户环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净衣,真是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青藤 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昔日曾经的繁华。
原住居民在古镇中劳作
在前童古镇可以看到大量原住居民在这老房子里日复一日真实生活的画面,他们可以不被游人的目光打扰,在外人乱乱杂沓的脚步里心安理得地过着 自己的日子。古镇容易让入亲近,不论你在哪条街巷。只要面含微笑,一股感人的温馨便扑面而来。这里家家门前皆临水、依水、面水。四合院是宁静的 ,你可以随意推开门进去,有时也会碰到几个劳作的匠人,他们也并不与你答话,甚至不会抬头留意你是否将宅子里的东西顺手牵羊。
前童是一个活着的生动小镇
走进前童的卵石小径,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镂棹雕棂,脚下是嵌图道地(天井),它们历经风吹日晒而 古貌犹存,看那已成青黑色的梁柱、檐瓦,以及寂静屋檐上那些风中瑟瑟摇晃的野草枯茎时,耳边仿佛传来远古的声息,那声息幽忧如诉,宛若落在窗前 檐下的雨滴,凄清,缥缈……如若在淫雨霏霏的春日,更显出其曾经沧海的古朴与肃杀,也更能体味出古镇的纤丽和清幽。
前童古镇有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比起一些出名的古镇,前童还是未开发的古村落,走在幽深的巷子里你甚至有可能看到家养的猪,或是不经意掉 下来的蜘蛛。可是,却也少了商品经济的侵袭而更好的保存了民风民俗。墙是因为沧桑而灰暗的墙,房是因为年久而灰暗的房。前童古建筑众多,老街两 旁都是长板门面的店铺。紧临老街是一幢幢工艺精致、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梁枋门窗上满是雕饰,精巧的跃鱼马头墙和脊塑墙花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前童建村初期,祖先就有“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思想,对村庄建筑有通盘考虑,合理规划,要求建筑物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村庄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不仅要造好房子,造好路,而且要掘好渠,挖好井,使村庄内运用阴阳八卦八八六四的原理。八卦中的每一爻正可以用来代表村中的建筑群,八卦的底即一条条街巷和与之紧贴街巷的水渠相连,卵石路与清水渠蜿蜒成网。这在其他村落中的水系布局是很少有的。
大夫第宅,是由清咸丰年间的军事重臣、江浙总督左宗棠题赠的“大夫第”所称。大夫第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宅形三合院,由台门、天井、正厅及两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夫第位于石镜山路一条东西向的卵石幽巷,巷口两头各有一座台门,两头台门一关,大夫第院内就非常安全,并有闹中取静的特点。第一台门为重檐楼阁式,门簪上刻有“爽挹南熏”四字,仪门上堆塑“秀挹塔峰拥旭日,兰斜晖祥开鹿阜”额联。左右马头墙上有“瑞兆鹿鸣”泥灰堆塑大字。天井为长方形石板错逢铺砌,平整几净明亮,整座院子大气雄伟。宅吉即人荣。曾任民国初年宁海县第一任县长童建侯,就是该宅后裔。
群峰簪笏宅由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举人童桂林所建,当时他效法“孟母三迁”择址于书院“尺木草堂”旁,是古代官宅代表。
前髟马头墙左右对称,具有“五岳朝天”之势,墙体分别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体现此宅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大门两上方镶有“五福”青瓷,故又称“五福临门”宅。两只倒挂镇宅狮暗喻“事事如意”。
院内格子木窗雕有各种不同含义的图案,充满了主人的希望。宅名的由来及各种精致浮雕木刻事前童深厚的耕读文化的集中体现。
鹿山村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为形象像一头卧着的鹿而得名,10多分钟就到山顶。登鹿山顶,可以俯瞰古镇的全貌。极目远眺,青砖墨瓦,连绵的明清古建筑尽收眼底。
走在古镇的卵石小径上,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那种古朴的味道越来越浓,让人不由沉静下来。
鹿山村始建于宋朝末年,760多年来,童姓子孙合族聚居于此。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曾经的繁华。古镇的明清建筑中,属于鹿山村的就有1300余间,其中著名的有“明经堂”、“群峰簪笏”、“职思其居”等。
这些古建筑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而完整保存,与鹿山村民的集体保护是分不开的。一是村内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组织,坚持把古村落保护工作列入村三委会、村民代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村级文保室,成立了义务文保队伍、义务消防队和夜巡队等,使古镇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古村落保护宣传,使村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发动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的保护。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卵石小径构成了古镇的神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自始至终,鹿山村民都一直开展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这一神韵不失。他们对小溪按期清淤、修缮,不向溪中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洁。
2006年,有关部门在溪流里放养了红锦鲤、鲤鱼等,鱼儿成群畅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鹿山村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该村将原来的操场改造成露天舞场,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教村民跳秧歌舞。
好义堂,又称“戒烟所”,建于民国。四合院,石板明堂。整座院子通面宽20.2米,通井深20.1米,占地面积406平方米。正厅挂着“急公好义”黑底沥金,二暗抹头匾一块。民国时期,宅主童宏曹曾办戒烟所,出钱供饭收养为染上鸦片毒瘾的百姓而戒毒,名声远扬。民国二十二年,县长李涵夫为表彰童宏曹济世为民的好义精神,特亲笔题赠“急公好义”匾额。
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修复。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走近泽思居,可以发现此宅檐头四注,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院内厅堂轩敞,廊柱挺拔。雕刻复杂是此宅的特点。整栋房子“无梁不雕、无雕不精”,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进门可以看到正梁上刻有“四仙迎宾”的典故,体现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正厅东首梁上刻有五只仙鹤,既说明了原来的主人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又体现了他的“五岳朝天”的志向。从西首梁上的“百鸟朝凤”图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官宦人家,因为这些图案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任意雕凿的。
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住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天井宽敞,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中堂中空无楼板,正壁上,当年的中举喜帖尚依稀可辨……
建于嘉庆年间。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就职位越高,势力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是封闭的四合院。正厅仍保留了明代风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还有所保留。它由名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
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现在是第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布置了家具、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
另外还有前童老街、惠民寺、石镜精舍、孝女湖、石镜山等多处风景名胜区。
到了前童,若能碰上那里的元宵文化旅游节,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自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能否丰收,常常取决于天时。童濠一马当先,倾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元宵纪念童濠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
梁皇山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属于南干山。西接大门山,东连岵岫岭、封山,南为大红山,东、北与黄坛毗连。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传说,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吃素的创始人,被尊奉为“饿佛”。他的长子昭明的第三个儿子萧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任东扬州刺史、会稽郡太守,家有宾客数千。梁太清末年(549),东魏降将侯景引兵渡江,攻破南朝梁的都城,萧衍饥病而死。岳阳王携王妃、太尉、将军多人,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叛兵赶到,警卫将军战死,太尉被捕杀于寺前驿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民间有句顺口溜:“梁岩亮,金钟响,岩门开,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后,驿站改为梁皇街,稍场佛寺命名为梁皇寺,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